白居易在写《长恨歌》时大约35岁。《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当时白居易35岁。这一年,白居易担任周至县尉,在任期间,他与两位诗文朋友陈鸿和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感慨万分,于是决定创作这首诗。
图片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通过精炼的语言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这首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分别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马嵬驿兵变、以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此外,《长恨歌》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还隐含了白居易对初恋情人湘灵的深切思念和对婚姻受到阻挠的无声抗议,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长恨”。
白居易的湘灵是符离村姑,她是白居易的恋人,两人大约在贞元十四年(798)相识并产生感情。
图片
湘灵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白居易在十九岁时结识了十五岁的邻家姑娘湘灵,两人情投意合,但因门第之见,湘灵的母亲始终不同意这门婚事。白居易多次恳求母亲,但最终未能如愿。这段爱情故事在白居易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为此创作了多首诗歌来表达对湘灵的思念和怀念。
至于湘灵姑娘,有说法认为湘灵可能嫁给了别人,但具体是谁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另一种说法是湘灵可能终身未嫁,一直在等待白居易,但这种说法也未得到证实。
图片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后,杨贵妃并没有生气。
《长恨歌》虽然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结局。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缢死于马嵬坡,时间上明显早于《长恨歌》的创作时间。因此,杨贵妃不可能在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后生气。
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缢死于马嵬坡的时间是756年。白居易是在50年后写的《长恨歌》,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叛军迅速攻占洛阳和长安。唐玄宗带着皇族亲贵逃往四川,途中经过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时,随行将士因饥饿和疲惫,要求处死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最终,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杀杨贵妃,时年她38岁。
关于杨贵妃的生平事迹,她因美貌被选入宫,深受唐玄宗宠爱,但最终在安史之乱中被迫自杀。她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将这段历史以文学形式广泛传播。
图片
《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恨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融合历史人物与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这种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长恨歌》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在文化传播和历史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对唐朝文化的描绘和展示,传递了一种文化自豪感和民族精神,表明文化在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和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
此外,《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也对其影响进行了补充说明。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创作了这首诗,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在仙游寺讨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感而发。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还揭示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使得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最后,《长恨歌》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发上。它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笔触,为后来的诗人和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技巧上的参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小楷集字白居易《泛渭赋》(《汎渭赋》)表达故乡情深的一篇好文
赵孟頫行楷集字杜牧《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赵孟頫行楷集字杜牧的《晚晴赋》
田楷集字李煜诗词五首(之四)
田楷集字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
田楷集字柳宗元《小石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金御优配-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全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